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,典型麻疹诊断不难。主要依据流行病史、上呼吸道症状、结膜充血、畏光及颊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诊断。非典型者需分离病毒或作血清抗体测定,也可从鼻咽分泌物或痰涂片中找多核巨细胞来确诊。
一、流行病学
多见于冬春。病前2~3周内有与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。过去无水痘病史。
二、临床特点
发热等全身症状较轻,在发病当天即开始出现特殊皮疹(红色斑疹→丘疹→疱疹→结痂。分批出现,向心性分布),皮疹有痒感,在同一部位可有各种不同发展阶段的皮疹。
三、实验室检查
1、鼻咽分泌物涂片 早期(出疹前2天至出疹后1天)涂片镜检找多核巨细胞有诊断价值。
2、病毒分离:发热期取病人血、尿或鼻咽分泌物,可检出麻疹病毒。
3、白细胞总数减少,淋巴细胞相对增多。并发细菌感染时,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。
4、病毒抗原检查:免疫荧光法检查患儿鼻咽分泌物中脱落细胞,可以发现麻疹病毒抗原。
5、抗体检测:急性期、恢复期双份血清试验,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,有诊断意义。
主要诊断依据为临床前驱期发热、上呼吸道炎和麻疹粘膜斑,出疹时体温更高,玫瑰色斑丘疹及退后麦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,鼻咽试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,麻疹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阳性。
四、鉴别诊断
1、风疹、麻疹和猩红热
这三种病都是全身性发疹性疾病,而且都具有传染性。麻疹和猩红热都好发于儿童。风疹和麻疹是由病毒引起的,猩红热是由细菌引起的。此三种病的临床表现各有特点,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:
(1)潜伏期 风疹为14~21天;麻疹为10~12天;猩红热为2~5天。
(2)前驱期 风疹为1~2天,可有轻微的发热、头痛、咽痛、倦怠等;麻疹为4天,高热、畏光、中度到重度的呼吸道症状,可见到口腔Koplik斑;猩红热约1天,表现为突然高热及咽痛。
(3)发疹日期 风疹平均1~2天;麻疹3~5天;猩红热持续2~4天。
(4)皮疹分布 均为全身性,仅风疹较稀疏。而且三病的出疹顺序也相似,均为面部、躯干、四肢依次出疹。
(5)皮疹形态 风疹为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,稀疏分散,胸部可少许融合,麻疹为紫红色到棕红色的斑疹和斑丘疹,胸部为散在,面部则明显融合;猩红热为弥漫性细小密集的猩红色斑点,压之褪色,皮肤皱折处,如肘弯、腋窝、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,形成深红色线条(帕氏线),此外还可见到面部环口苍白区及杨梅样舌。
(6)发疹后脱屑 风疹无色素沉着及脱屑,有也只是轻度脱屑,偶呈糠状;麻疹常见呈糠状;猩红热脱屑较严重,手掌、足跖大片脱皮,有时象手套、袜套样,重者可有脱发。
(7)实验室检查 猩红热早期血象升高,即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白细胞增加,病程第2、3日起常有轻度嗜酸性白细胞增加;而风疹或麻疹则无此种血象变化。猩红热患者经咽拭子或其他分泌物培养,可分离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,风疹或麻疹患者经组织培养亦可分离出相应的病原体,但一般无须做此检查。
2、幼兒急疹:多由病毒所致。仅见于婴幼儿,以一岁以內多多见,原因不明的发热,2一3日热退,皮肤出线大小不等的淡紅色斑疹,很快恢復正常。
3、肠道病毒感染:如何萨奇病毒、埃可病毒等感染,多在夏秋季发病,皮疹多样化,可反复出现,疹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,无麻疹粘膜斑。
4、药疹:有用药史,无麻疹前驱期症状,皮疹发痒,皮疹形态不一,躯干少于四肢,停药后逐渐恢复,无呼吸道症状及粘膜疹。